top of page

媒體的生成與退出 居民聲音誰來聽


2016年的夏天,高雄市政府開始大動作處理果菜市場的拆遷案,引發居民反彈聲浪,接連發起多場抗議行動。然而在政府最積極行動的時候,主流媒體退出了這個場域,報紙與電視媒體報導的數量屈指可數,取而代之的,大量新興網路媒體進入,《公庫》、《焦點事件》的記者日日穿梭現場的瓦礫堆之間。在這之中,有一些力量在干預、拉扯,造成媒體交替,也間接影響了果菜市場的行動與結果。

為誰而報?為何而報?

1960、70年代,高雄市政府將果菜市場從七賢路搬遷到民族路現址,徵收周圍土地後,居民就不斷地與相關市政局處周旋,希望政府可以還人民公道。然而與其他拆遷案不同的是,這件違法徵收案從未有媒體大篇幅報導居民的行動,僅有《中國時報》、《聯合報》地方版零星報導政府的交通政策。

「市府為改善本市東西向交通連通十全路與覺民路……擬貫穿本市果菜市場用地,銜接加蓋的寶珠溝及覺民路……經研商結論請都計科檢討規劃後併全案簽陳市長核可並提都委會研議。」        

《中國時報》1993.12

1990年代前後的市場相關新聞,幾乎都不到五百字,內容也只是市府單方面的決策,居民的意見未曾浮上檯面。這起因於自王玉雲算起的歷任市長,曾多次召開協調會與居民協商,承諾將會發還部份土地,因此居民們恪守與市府的協調結果,默默守著自己的家,等待高雄市政府兌現承諾的那一天,未曾爆發任何激烈衝突。

到了1999年,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開館兩年多,帶來的人潮使得鄰近交通更顯擁擠,凸顯了果菜市場周邊用路設計不良的問題,使得果菜市場的交通問題再度受到媒體注目。

「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開館兩年多,周邊環境、交通都不理想,高雄市都市計畫委員會昨天再審議這件爭議多年的都市計畫變更案,結果打通十全路的部分審議通過,農業區整體開發部分留待下次通盤檢討再做處理……但是這項都市計畫變更案,牽涉果菜市場拆遷、部分土地有爭議、義勇寺是否保留等問題,牴觸戶極力抗爭,以致全案遲遲未能定案。都委會昨天再對全案進行審議,決議將交通問題與農業區段徵收分開處理。」

《聯合報》1999.09

但是在2000年,因高雄市財源不足,市長謝長廷公告暫緩遷建後,交通問題的討論嘎然停止。直到2016年前,報紙媒體僅間斷性的報導當地因道路阻塞、淹水,引起市府擬定都市計畫的討論,只是版面的篇幅、位置都不是很起眼,難以成為公眾的話題。

這數十年,居民在檯面下不斷地向市府陳情,只是沒有媒體曝光、揭露,市井力量難以和市府抗衡。儘管聯合報、中國時報偶爾會有小篇幅說明市府對果菜市場的決策,仍然沒有媒體給予居民平台及發聲管道,所有的報導還是圍繞在市府的態度及說法,和菜市場攤販對市場規畫的建議,關於居民的意見卻寥寥無幾。

「受到水災影響,高雄市果菜批發市場昨天交易清淡,到貨量只有平日的三分之一,價格持平。傳統市場大部分停電而歇業,肉品市場積水停止屠宰,休市一天。高雄市政府建設局表示,今天恢復供電後,各市場都會正常營運。」        

《聯合報》2001.07

「三民區灣興里一里裡面竟有三家數千坪的大賣場,無異讓傳統業者雪上加霜,加上高雄市街頭式、路霸式流動攤販更讓合法市場攤商面臨惡性競爭。他們要求市府盡速遷移高雄果菜市場,打通十全路銜接覺民路,還給市民清靜優質的生活空間……林永堅表示,市府將依違反道路交通管理條例等嚴格取締流動攤販;至於果菜市場遷移問題則須深入研究再議。」

《聯合報》2002.01

「高雄市政府補助三民區安吉里果菜市場裝設監視器,引起同區40位里長反彈,認為市府應一視同仁,昨天向民政局抗議,局長許仁圖強調,市府不會厚此薄彼,目前正全面研議街頭監視系統建置問題。」        

《聯合報》2005.06

對多數高雄人來說,這裡只是一處大型、便宜、易達的果菜批發市場,市民甚至不知道一旁的低矮平房,是許多人住了六十年的家。

拆遷在即 傳聲筒換人當?

直到去年夏天,政府即期拆遷的公文,貼到了居民的家門口,往常媒體報導比例甚低的態勢突然翻轉,從過去由紙媒主導議題走向的地方新聞,在短短的兩個月內,網路公民媒體、獨立媒體,不論專訪、專欄甚至是系列報導,鋪天蓋地的發送果菜市場拆遷案的相關事件。我們可以輕易的從網路、臉書上,搜尋到抗爭現場的最新動態,各網路媒體近乎天天發布現場的相關新聞。這次,居民的聲音傳出去了,媒體報導的不再只是政府的政令宣達,而是將居民的訴求及對強拆的不滿,如實地呈現出來。

「走進高雄果菜市場土地不義徵收住戶自救會的屋子,牆上貼有歷年大事紀與爭議懶人包,外牆一隅則是高雄市長陳菊的照片,標上蔡英文總統勝選時的名句「謙卑」,只不過文字被改寫為「遷悲」,以此諷刺陳菊……三天後,這間屋子在市府強拆指令下,連同鄰接屋舍一同化為廢墟。」        

《公民行動影音資料庫》2016.09

「高雄果菜市場反不義徵收住戶自救會認為,果菜市場北側用地『既已被徵收又不依法發還』,居民在所有權狀遭註銷後,根本收不到稅單,想繳也沒辦法繳,怎能怪居民不繳地價稅高雄果菜市場強拆。」        

《風傳媒》2016.10

新聞誰郎看 家厝繼續拆

在市場北側拆除的前幾天,不少的人看到網路直播、新聞的傳送,紛紛前去助陣擋拆。但是過了幾天,人群沒有變多,面孔還是同樣那幾張。網路新聞持續播送著現場最新的資訊,看的到聲援者的怒吼、也看的到一群年邁的居民哭得撕心裂肺、悲痛無言的沉默。

他們住了半輩子的房子被拆了,鐵皮把他們曾經生活的地方圍起來了,但每天上下班的人潮依舊來來往往,沒有人停下來,沒有人多看一眼,也或許沒有人知道裡頭的人經歷了什麼。在居民行動最沸沸揚揚的時候,前來採訪的記者少之又少,相較主流媒體的報導零零散散,大量新興的網路媒體以各種厚實的文字長篇幅的報導,鉅細靡遺的每天連載,但是不同性質媒體的收視群體差異,使得網路新聞即使輪播再快,也難以觸及到更廣的群眾。

台灣在近幾年有不少的拆遷案,高雄果菜市場拆遷的規模並不算小,牽涉到主要幹道的交通問題、果菜公司的利益、居民居住權益,還有民間攤商的生計。這麼浩大的拆遷案,卻不見電視、報紙新聞的報導。媒體從來不是事件的直接參與者,但對地方抗爭運動的成敗,佔有很關鍵的要素。對參與社會運動的「同溫層」而言,從網路獲取各地的抗爭資訊或許輕而易舉,但地區性的反抗運動,卻不能只靠網路媒體一己之力來存活。

Featured Posts
Recent Posts
Search By Tags
No tags yet.
Follow Us
  • Facebook Long Shadow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