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上反迫遷抗爭之路的地產仲介—林鉚淳 居民專訪
待人熱情、努力營生,是很多人對林公子的印象。大學專攻室內設計的他,原本赴日繼續進修,由於後來家中經濟條件不允許,他只好回國;歸國之後,正處在民國八十、九十年代,也就是房地產起飛的年代,那時他作為房地產掮客與法拍屋仲介,南北奔走於各個路段、社區,擔任開發商與地主之間的溝通管道...


異地花涼衫—蔡大昂 居民專訪
鳳山建國路二段的人行道上,蔡大哥與我們在一間小超商前碰面,一旁是他新的住所「建國新城」。蔡大哥穿著印飾白花的深藍色短衫,戴頂褐色棒球帽,他脫下口罩向我們揮手,邊挪動機車。我跟他說我先是認出他件衣服,蔡大哥笑著說,「這衣服是日本的,這件穿了20幾年,又不會褪色,我在台南買的。...


基層的聲音-莊源榮里長專訪
圖/莊源榮提供 痛批市府可惡 「市府完全沒有考慮到老百姓生存的狀況下就拆除,而且最惡劣的一點,市政府還發動一些不知情的里長和市民去舉牌,說這邊住戶占用土地,長期沒有繳土地稅。我要特別聲明,不是他們(居民)不繳,是你市政府在徵收以後,就說土地是市政府的,不讓人家繳。還把居民罵...


另類報導者的自我實踐—記者李慧宜 專訪
2016年的夏天,市政府下令拆果菜市場周邊住房已延燒近半年,少有媒體記者長期關注此事。一位自由撰稿人李慧宜在處理其他高雄的迫遷案,偶然得知這個消息,便決定著手採訪這則歷時六十幾年、難解的高雄果菜市場迫遷案。有別於一般主流媒體以抗爭場面作為報導主軸,李慧宜以三篇紮實的報導,詳...


主流媒體的議題選擇—匿名專訪
打通道路、搬遷果菜市場,原居民發起抗爭行動,這對於高雄市來說並不是件小事,但為什麼吸引不到媒體的目光?一位資深報社員工藍先生(化名)在與我們訪談近兩個鐘頭中,說明了主流報紙看待地方議題的方式與方向。 新聞的商業價值 在2016年,居民與市府有較多正面衝突時,報社曾派人採訪自...


十全路夜未眠—果菜市場專訪輯一
吳心儼 攝 「現在比較不好做了啦,以前來一下就賣完了,現在都沒了。買的人變少了,我孫子要做我都說不要。我叫他去工作,不要來作這個,太難做了。」 一天始於零點零分,大多數人已經入睡的時間,民族路上的果菜市場卻是燈火通明。蔬果攤販們陸續上工,拿出找錢的籃子、預備寫下出貨進貨的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