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另類報導者的自我實踐—記者李慧宜 專訪


2016年的夏天,市政府下令拆果菜市場周邊住房已延燒近半年,少有媒體記者長期關注此事。一位自由撰稿人李慧宜在處理其他高雄的迫遷案,偶然得知這個消息,便決定著手採訪這則歷時六十幾年、難解的高雄果菜市場迫遷案。有別於一般主流媒體以抗爭場面作為報導主軸,李慧宜以三篇紮實的報導,詳述了果菜市場歷年的爭議、居民的生存情況,以及傳統/批發市場的當代意義與社會價值。

辭去二十八年電視記者身分後,李慧宜並不像其他同業一樣擁有電視台、報社等強大的資源,他沒有採訪車接送,也沒有豪華的硬體配備,往往是看到有興趣的事件,連麥克風都沒拿,就隻身進入議題現場。在果菜市場蹲了將近四個月,李慧宜與當地住民培養出不錯的情感,居民們不僅大方的讓李慧宜進入家中拍攝,也樂於傾訴他們的生活點滴與他們在這裡生活六十年的生命故事。像是以撿拾資源回收維生的林先生,與妻子兩人每天的收入大約一千元,雖然生活辛苦,但見到李慧宜帶著攝影記者來拍攝,仍笑著介紹他的家人:「我這隻狗叫做多多啦,以前鐵達尼號正紅的時候,那個男主角叫李奧納多,我就給牠取名叫多多」。

只是李慧宜手中一篇篇有關於果菜市場發展歷史、高雄市都心區域關係的新聞報導,上不了主流媒體的平台,僅僅刊登在「上下游[1]」與公視「我們的島[2]」兩者,李慧宜直白地說:「我不是鎖定上下游跟公視,是只有他們願意報」。

媒體操作難以將議題公共化

打通主要幹道、搬遷果菜市場理應是全高雄市民的事,卻少有高雄人知道這裡發生了什麼事,李慧宜指出了三個癥結點。第一個是許多主流媒體並沒有將這項議題公共化,大多數的媒體仍是將此案塑造成當地居民與市府兩邊的抗爭,而不是提供更多元的角度,來說明高雄市民需要什麼樣的城中心發展。第二個原因在於這項議題沒有商業價值,商業價值的高低倚賴兩個要素,一是不斷有新的新聞點,二是有無知名人士出來站台。而果菜市場議題很可惜兩者都沒有,媒體一旦報導過一次後,下一次就沒有新的素材可以用,只能一直停留在市府與居民各說各話的情況,而且還沒有農陣或是NGO、政治人物等等願意出來幫忙撐腰,於是報導這項議題就是炒冷飯,越來越沒有價值。最後一個原因是這項議題的複雜性太高,牽涉到法律、歷史等層面,使得參與討論的門檻過高,一般媒體難以親近。

李慧宜直言這個案子確實很難被理解,但它其實是一個非常棒的公共議題討論,可惜的是它一直被大多數人認為那是自救會的事、是別人的事,只要政府沒有違法,大家就冷漠以對。而現在的媒體並沒有盡到自己的責任,他們捕捉到了高強度的抗爭場面,怪手開挖、居民抱瓦斯桶,做成了一分鐘的新聞後就棄之不理,並沒有去引導討論新的果菜市場會怎麼建、如何規劃,會跟鄰近的傳統市場做區隔嗎?新的市場在城中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這些都是媒體應該去做而沒有做的。

感受苦痛,作好新聞

已經不看新聞的李慧宜感嘆,現在的新聞已經不是新聞了,它被當作產品、被當作賺錢的東西在看待,每個記者都為了點閱率無法好好花時間做新聞。但是台灣人接受媒體的現況,我們還是會去點閱它,那就是在助長它。

有別於主流媒體只在乎新聞的商業價值,李慧宜更關心的是高雄市城中的區域發展。在他的報導中,他希望可以回過頭去看這個地區的歷史發展脈絡,從這樣的基礎上,去評估未來規劃的走向,才不會使得這個議題被鎖定為居民被迫遷的議題。並且,李慧宜更希望能夠有個公開的空間,讓高雄市民討論他們需要的是什麼樣的城市?而這個城市的風貌該是如何?這些對於都市的便利、都市的歷史,與街道的空間景觀有什麼樣的意義,這一直都是李慧宜關切的主旨。

只是新聞發布後,也不見高雄市民有什麼反應,李慧宜難免有些感慨,「你會覺得世界都沒有在改變,沒有變更好,只有變更差。但不去做,差的速度就更快。」雖然在作記者的過程中,感受到許多挫折,但李慧宜覺得最痛苦的人還是新聞的主角,記者「不過是在一旁感受到痛苦,然後把那些痛苦用一般人可以理解的方式轉達出來而已。」

向大眾書寫

為了讓社會改變的步伐加快,李慧宜認為創造更多元的對話空間遠比在同溫層間取暖,是更有價值的事。他坦白地說:「我可能因為年紀或經驗,使得我現在會比較想用打破同溫層的角度去做報導。以前會覺得有同溫層的支持,有人按讚、有人轉貼,很爽阿!可是現在我不會這樣,這只是在同溫層發酵而已,一點用處都沒有。」李慧宜指出,對於同溫層的遊說不需要太多,反而是那些冷漠的人,才是決定台灣社會的多數人,而這些人的冷漠不見得是性格使然,或是他們批判性弱,他們可能是因為長期受到經濟壓力,或是生活上有很多的牽絆,才使得他們無暇顧及社會的發展。

當我問到之後會不會再寫關於果菜的報導,李慧宜也很直爽表示,當初之所以被這個議題給吸引,倒不是同情誰而寫的,而是因為果菜市場是一個都市的胃,他認為這是大家會去關心的事情。因此若有機會,李慧宜也希望能夠再寫些果菜市場這個地區現在的發展情況、土地有無更具體的規劃,以及用較短小的篇幅寫些被迫遷的人的生活,他淡淡地說,「如果我們高雄市民過了我們想要過的生活,犧牲了某些人的時候,我們至少要知道那些某些人他們現在怎麼樣了。」

  1. 關心農業、土地、食物以及環境議題的網路新聞平台。

  2. 以台灣的生態環境為報導主題的新聞節目。

Featured Posts
Recent Posts
Search By Tags
No tags yet.
Follow Us
  • Facebook Long Shadow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