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南荒副刊


三民區果菜市場北側居民,在政府強拆住宅後紛離熟悉的社區。居住數代的家厝、生活的空間碎為瓦礫,社區共有的情感、慣習、與社會關係,也一併消散無蹤。

 

國家政治權力主導了空間的生產,在區域擴張、都市更新等過程中,護擁資本主義的都市景觀隨處可見。失所款囊遷徙的人們,或見地景快速變遷,那固著與根植地方的現實感,日漸疏離不再。生活在現代城市裡,人同人、人同地方,甚人同自身的關係,若有著失根般的隱喻。未逮尋根嚮往的人,可能處在飄盪沈浮的失根狀態;逐覓地方感的人,可能闢得一處生產意義,又或更加迷惘頹喪。

 

地方一詞,有著社會建構的「意義」與「物質性」。兩者的討論,對理解現代人的鄉愁、及失根狀態,是否是具有普遍意義的文化現象,也許有助益與其重要性存在。

 

 

本期副刊主題緊繫失去根著的人,從地景變遷、在地文化觀察等,地方視作一種思考方式,藉此探究不同場域裡的「失根狀態」。自我探尋與詰問,也是這期收錄文章的重要部分。有被迫流離失所的大陳人、竹山煙葉的產業變化、親訪客家山村的生活觀察、與文資保存的當代施做;青年於大城市的迷惘、評點Oliver記錄果菜市場北側拆遷案的影像作品、和關於淺堤樂團的真性情書寫;旅行真是那帖良藥?有篇思索異地旅人情結的文字、後隨當代普遍孤立的自我,這般狀態的精彩反思;以及一篇來自後勁的年輕詩人,譜下的生命敘事。

陳卉諭

社會所碩二,曾踏上大陳島,以大陳人到美國打黑工為論文題目持續研究中。

讀台灣文學、做劇場技術,用文字平衡兩個領域的工作。採訪是一種表演,一齣關於土地的展演。希望大家來竹山找我玩。

打狗出身,貓大畢業。童年時悠遊紙上山河,長大後走踏人間景色。

以前無法面對人,才躲藏。現在不在意了,反正人也不可愛。

​阿垮

蔡佩茹

陳泉潽

​郭書瑋

喜歡發呆、放空。
出生於台北,但大多歲月,都在台中大度山、高雄哈瑪星、鹽埕、旗津渡過。
這一年重回台北,有種強烈水土不服之感,仍在適應新城市的節奏與步調。

謝振允 

七年級後段,或說九零後前段班人。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系不正常研究生。

政治所碩二,25歲,咖啡店打工,想要畢業。

​鄭子儀

柯汎禧

學術工作者。兒時成長於台北盆地的邊
緣,目前正在呼吸盆地外自由的廢氣

「我就是那種不必把什麼都留在身邊的人。」簡而言之,他是個學者。

讀者你好,我是高雄後勁人,想創作能與家鄉對話的文學作品,如果你看不懂我的作品沒關係,因為我自己也看不太懂。

​劉文偉

​張廉廷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