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主流媒體的議題選擇—匿名專訪


打通道路、搬遷果菜市場,原居民發起抗爭行動,這對於高雄市來說並不是件小事,但為什麼吸引不到媒體的目光?一位資深報社員工藍先生(化名)在與我們訪談近兩個鐘頭中,說明了主流報紙看待地方議題的方式與方向。

新聞的商業價值

在2016年,居民與市府有較多正面衝突時,報社曾派人採訪自救會會長吳富雄,藍先生也曾多次自行到果菜市場走走看看,只是居民的後續行動,報社也無再進一步追蹤。藍先生表示,若是地方重要的新聞,不僅可以上報紙版面,甚至台北的總公司也會打電話到地方分社確認採訪狀況,但是高雄果菜市場的事件,上層主管對其不聞不問,高雄分社也只有在網路上刊登了幾則相關消息,就連篇幅都限制在四百字內。

為什麼許多紙媒、電視媒體都不願意做這個議題?藍先生點出了媒體內部的困境,他指出「現今多數的主流媒體都是以營利為導向,業界選擇的議題必須要有『新聞價值』,也可以說是『商業價值』,因此當一則事件沒有明顯可以究責的對象,或是內容不夠親近民眾生活,便無法吸引閱聽眾的目光,而上層主管往往也不願意耗費時間、人力,去做沒人要看的新聞。」

簡化議題複雜性

對許多媒體來說,果菜市場議題在報導製作上還有個棘手之處:發展脈絡太過複雜。果菜市場迫遷的問題,得自民國四、五十年的地主、屋主的房屋買賣說起,也須討論各任市長拋出的計畫方案,以及多年來居民的具體行動與訴求。藍先生說,現在的媒體記者,每天被點閱率追著跑,他們實在無力再梳理整個事件的始末。同樣地,報社也沒有提供資源、空間,讓記者可以花時間、耗費心力只做一份報導,使得許多媒體僅以抗爭現場的素材,就完成了一則一分半的新聞。

這項議題的複雜性,也體現在媒體新聞產製的困難上,迫遷案需要討論的層面,牽涉到法律與居住權等更深層的內容,但是在報紙與電視上,難以有足夠的篇幅與畫面可以呈現這麼龐大的訊息量。再加上,記者採訪路線的劃分明確,到底由誰來跑這則新聞,也成了新聞室的內部矛盾。

閱聽人自囚 新聞不自由

但難道媒體應該因為議題難做,就不去做嗎?又或是像傳聞所說,市長陳菊與地方媒體高層關係甚好所致?對此,藍先生透漏,圈內人其實都知道高雄市政府已經控制了地方媒體的金源,市府藉由掌控各家媒體的置入性行銷預算,綑綁媒體的新聞自由,間接干涉媒體的報導。媒體為了自己的生計及金錢收益,自然就會迴避與市府有利害關係的新聞事件。

但追根究底,藍先生認為最大的問題還是在於,媒體日趨低落的素質養壞了閱聽眾的胃口,閱聽眾收視習慣的改變,也造成了現今媒體的亂象。談到這裡,藍先生甚至拿出電腦,讓我們看報社當天點閱率排行前十的報導。儘管已經對媒體不抱持期待,但浮現在電腦螢幕上一則則的新聞,仍讓我們瞪著螢幕、驚訝了好一陣子。在上頭的新聞,無非是哪位藝人又被偷拍、某位藝人的生活瑣事,又或充滿情色字眼的標題,明示著與性暴力相關的社會事件。我看著那一行行掛著「即時」的新聞標題,感覺到這些事離我好遙遠,但在身旁發生、讓我深感氣憤與不平的事情,卻沒有人關心。藍先生也很無奈,「這些上榜的新聞,每天重複上演,點閱率是果菜市場新聞的好幾百倍」。

打通民族、十全道路等議題,遠比娛樂新聞、社會新聞更關乎高雄市民的生活,那為什麼造成這樣的現象?若是自問,對有點閱率壓力的記者而言,寫什麼題材更能讓他們存活?對以收視率為導向的企業而言,產出什麼內容更有利他們的收益?答案其實不言而喻。

傅志男 攝

傅志男 攝

Featured Posts
Recent Posts
Search By Tags
No tags yet.
Follow Us
  • Facebook Long Shadow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