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果菜市場的今昔變遷


民國六零年代,鹽埕區的果菜市場預定要遷往三民區現址,居住在三民區的居民,第一次面對家被拆,離開從小到大熟悉的環境。在仍未解嚴的環境下,居民對土地徵收不了解,也不敢反抗,難以理解這個忽然出現的龐然大物,到底是從何而來?

繁華的鹽埕果菜市場

果菜批發市場最早始於日治時期,1928年(民國17年)時由一群商人集結,組成「果菜合資會社」,並在鹽埕示範市場進行蔬果的批發買賣。1934年(民國23年)時,搬遷到鹽埕的七賢三路267號,更改名字為「高雄中央卸賣市場株式會社」,隨後二戰發生,成為戰時果菜供給商,支撐當時的社會。

戰後國民政府來台,台灣急需發展,政府的農業政策主要是「以農業培養工業」為目標,對於蔬菜運銷制度鮮少注意。民國35年時轉由高雄市政府市營,並更改名稱為「高雄中央果菜市場」。民國45年,當時省政府公佈「台灣省農產品批發市場管理規則」規定果菜市場必須由高雄市政府與農會共同成立「高雄市果菜市場管理委員會」,一起經營與管理。首度制度化果菜市場,將蔬菜第一次批發交易限定在批發市場內進行。而果菜市場也隨著當時繁華的鹽埕地區,成為高雄地區最大的果菜批發中心。

(民國48年5月6日,高雄市果菜批發市場交易情形──農民將蔬果運來批發市場,等候商家來估價交易。--謝惠民拍攝,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提供)

尋求現代化的果菜運銷

民國57年左右,高雄市計畫整頓「全市十幾處破舊不堪的公有市場」,當時的楊金虎市長表示:「攤販問題,是高雄市發展的『絆腳石』,要取締這塊『腳絆石』,就必須下定決心,作長遠的打算,尋求合理解決的途徑。[1]」而鹽埕果菜市場除了有整頓攤販問題外,該地也因為場地過於狹小,無法展開大量批發工作,對於鹽埕果菜市場批發營運狀況不佳、逐漸沒落,市政府認為和運銷作業不夠現代化有關,因此便開始籌劃果菜市場遷移計畫。

最後,市政府於民國58年提出都市計畫變更,將公園預定地變更為果菜市場用地,「本市中央果菜市場將遷建於高南公路邊第六號公園預定地,而現在的中央果菜市場,將興建攤販大樓。[2]」原本的鹽埕市場,則因為建築老舊,不堪修護,又於民國67年逢大火毀損,最後在民國76年完成了現在七賢路上的七賢路上的攤販大樓,也是當時最完善、針對攤販建立的大樓。

為解決日益出現的農業問題[3],政府認為需要改變果菜運銷問題,透過民國59年「改進農產運銷方案」、61年的「加速農村建設九大措施」的改革措施,試圖改革果菜運銷。

當時批發市場普遍佔地狹小、設備簡陋,僅作為交易場地,無冷凍設備等作價格調節。因此,果菜市場離開腹地狹小的鹽埕果菜市場,於三民區建立新式的果菜市場,吸引更多的承銷人與供應人加入。而過往未建立分級制度,蔬果包裝多餘且沒有起到保護作用,中間商所佔利潤過高,菜農無議價能力。新式市場落實新的包裝分級制度,以及建立公開公正的批發市場交易制度及承銷系統,排除中間商的操縱。供應商除販運商、農民供貨外,導入農民團體共同運銷方式供應,而承銷人除原批發商外,大消費戶、超級市場、零售商組織也可申請,希望使得農產品運銷更為公平、公正。

果菜市場的蛻變與今生

民國64年,市政此執行計畫已久的搬遷,鹽埕果菜市場遷到民族一路100號,原計劃面積為一萬五千坪,最終佔地8500坪,原居住於此的居民,有些被迫遷到北側,有些人最終離開。而民國71年時,行政院頒布「農產品市場交易法」,規劃果菜市場民營化,民國73年由市政府與農會出資,更改名稱為「高雄市果菜運銷公司」為使經營企業化、營運管理靈活機動,以民營公司的型態運行,但仍由市政府和農會為經營主體。

(現在果菜市場一隅,可以看到與過往相差極大的包裝分級制度。)

目前高雄共有五個果菜批發市場,三民區果菜市場規模最大,交易量也最高,為一等市場。果菜運銷公司的董事有7人,市政府代表有四人,而農會代表則是3人,董事長由董事互選,目前的果菜市場由高雄市高雄地區農會代表李清讚為董事長。從統計年報上可以發現,民國57年時果菜市場交易量為53,506公噸,總交易價值為37,392,210元,至103年時,果菜市場交易量為102,991公噸;總交易金額:3,087,432,099元,三民區的批發市場逐年增長。

果菜市場營運至今,偌大的市場不再只有批發生意,也漸漸發展出零售,更是吸引了不同的流動攤販聚集。凌晨開始進行批發生意,由拍賣員喊價,不同的承銷商參加拍賣。早上五六點,逛菜市場的人潮湧入,則開始了零售的業務,不絕於耳的議價聲取代了拍賣的喊聲。這時候,果菜市場外也聚集了不僅是果菜攤,還有肉攤、魚攤、雜貨攤,儼然形成傳統菜市場的樣貌。下午貨車魚貫而入,各地供應人帶著蔬果準備餵飽大高雄的胃。週而復始的每一天,成為三民果菜市場獨特的風景。

果菜市場離開了繁華的鹽埕,到了三民區蛻變、成長。然而四十年前未解決的拆遷問題,四十年間快速發展的高雄,果菜市場面臨新的問題與許多爭議。環繞著果菜市場的周邊,市場發生的變化,與周邊居民發展出新的關係。

  1. 1968/11/07,〈高雄公有市場 十九處將重建〉,經濟日報。

  2. 1969/01/23,〈高雄都市計劃 將要局部變更〉,經濟日報。

  3. 六零年代,台灣實施「以農養工」的政策,為發展工業,農業逐漸貶值,產值下降,且勞動力下降等問題。

Featured Posts
Recent Posts
Search By Tags
No tags yet.
Follow Us
  • Facebook Long Shadow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