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珠溝的前世今生
- 吳皓軒
- Jan 3, 2018
- 4 min read

顏明邦 攝
今日的我們恐怕難以想像,寶珠溝-乃至於大部分的愛河流域,烏魚曾經悠游其中。昔日,台灣西南部的漁業豐收與否取決於烏魚數量之多寡,而寶珠溝位於今日果菜市場旁的水道,就是烏魚洄游愛河流域的終點,人們稱之為「烏魚仔港」,可是隨著1930年代高雄工業開始發展,烏魚數量逐漸減少,1955年後就不再有烏魚出現於此的紀錄。
寶珠溝,做為一個歷史悠久的聚落,卻逐漸從人們的記憶中消逝。在介紹今日寶珠溝所發生的事情之前,我們可以先了解、認識這塊土地,從簡單的地理與歷史背景出發,以認知到寶珠溝為何會是現在這個樣子。
生於邊陲的寶珠溝
高雄市境內的河川有北邊的後勁溪、中間的高雄河(愛河)、由南向西流的前鎮溪。寶珠溝就是高雄河的一部分,其源頭有二:一由鳳山與蔦松交界處的覆鼎金、半屏山間發源,從東北向西南流去;另一則發源自苓雅區五塊厝和林德官之平野,流經大港者為大港溪、流經三塊厝者稱為三塊厝溪,最終匯流於高雄河。由於高雄河貫穿高雄市區南北,能聯絡市港間之水運,整治之後,不但提升了對於市區排水、工業運輸的功能,下游兩岸之風光更成為近年來高雄市的著名景點,由於情侶流連忘返,人們便叫它為「愛河」。
寶珠溝聚落因流經之水而成名。雖然今日寶珠溝屬於愛河流域,但昔日愛河水源則來自於寶珠溝;清代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鳳山知縣曹瑾察覺縣民苦於水源不定、無法穩定灌溉,在他主導之下開始建造大型的水圳,後來稱之為「曹公圳」,經歷六年時間後完工。如此一來,方能從九曲堂引高屏溪水進行灌溉,水流由東向西,使當時的愛河流域能夠穩定灌溉作物;隨著水利設施發展,水田和聚落也因此而出現,寶珠溝聚落初次登上史冊,清代稱之為「寶珠陂」。
1895年,清日甲午戰爭之後,台灣成為日本帝國的殖民地。隨著日本在打狗築港(1920年才改名為高雄)發展海運,產業變遷和人口移動也逐漸對聚落空間造成影響。我們可以看到在1904年的台灣堡圖當中,作為聚落,寶珠溝的人口不多且仍以稻作為主要產業。
在日本帝國將高雄定位為國防上重要的工業城市後,1936年台灣總督府便宣布要擴展高雄市的市區規模,並提出了「大高雄都市計畫」,決定將高雄驛搬遷至高雄市的中央,也就是大港庄(今日高雄車站周邊,大港庄則因此遷至今日之安生里,故稱之為新大港,昔日高雄車站周邊叫舊大港)。除了遷移高雄驛之外,此一都市計畫所規劃的新市街則將寶珠溝和高雄河納入範圍之內[2],高雄市漸漸具有縣市合併前的規模,也就是說,高雄市能有今日的發展與地位,就是在日治時期所奠定的。
寶珠溝作為高雄的一部分,伴隨著清代、日本、以及現在的中華民國,這些國家的發展計劃促使它們逐漸轉變。在此一過程之中,自然為它們帶來了許多改變,其中最為明顯的就是人口的增長與流動,這為高雄增添更多的移民色彩。
寶珠溝──移民落腳處
隨著高雄市的發展與繁榮,原本以閩南人為主的寶珠溝也漸漸有移民遷入。桃竹苗的客家移民首先於1908年縱貫線鐵路完工後移入,他們是台灣總督府因應鐵路工程所招攬來的工人,在工程結束後發現寶珠溝一代多是還未開墾的荒地,於是便夥同家族移居南下進行拓墾;再加上,當時打狗港正在築港,因此碼頭需要不少工人、且工資優渥,導致許多人棄佃成為碼頭工人,地租迅速下跌,吸引更多桃竹苗移民南下發展。另外,1903年「新興蔗糖株式會社」成立,後來他們經營有成,不斷招攬新的員工與佃戶,其中就有不少新竹州的居民,加上192、30年代,竹苗地區經常遭遇颱風,影響原本就不算富饒的收成,1935年又遭逢地震,引起飢荒、瘟疫流行,這就是192、30年代時,形成另一股客家移民潮的緣故。
除卻客家移民之外,日治時期比較大量的移民團體應該就是澎湖人了,由於原鄉土壤貧瘠,所以不少澎湖人長年在外工作,有些就慢慢落地生根。因為前述的高雄經濟與產業發展,澎湖移民也有不少移居高雄,像1917年建成的淺野水泥會社打狗工廠(今日台灣水泥鼓山廠),就有不少澎湖移民工作於此;另外,今日之建國三路北邊有間磚窯廠,也吸引不少澎湖移民前來工作。整體來說,雖然澎湖移民在高雄數量不少,但和雲嘉地區的移民一樣,多在二戰之後隨著產業發展,才移居於此並居住在日本人所留下的空屋。
都市就是各地人口移入、聚集之處,寶珠溝作為高雄市的一部份,也具備著濃厚的移民色彩。時過境遷,今日從各處移來的人們已漸漸融入了高雄,但我們必須銘記這段歷史,才能保持高雄市民應有的開放與包容。
雖然因為二次大戰之故,直到國民政府來台才全面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