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神靈的誕生與衰亡:客家山村生活的觀察

剛過完農曆新年,我拜訪了一處北部客家聚落,碰巧遇上了當地信仰中心的上元祈福法會。寒夜裡,居民們齊聚一堂。廟埕上阿公搭建祭台,廚房裡阿婆張羅菜餚。子時一到,眾人焚香,依序向各尊神明致意後,先將香爐請至祭台上,隨後圍繞著祭台,由法師帶領誦經儀式。

法師擺上疏文,以客語誦讀眾神法號,並祈求合境平安,最後擲筊,得聖筊便代表儀式圓滿完成。這便是客家庄常見的「三官大帝」信仰:村民在上元、中元、下元節——三尊神明誕辰,分別舉辦「祈福」、「普渡」、「還福」法會。最初客家墾民僅祀奉香爐,代表神明形象;待村庄發展有成,居民們便捐地建廟;這個村庄還請來了三山國王作為廟中主神。

上元祈福法會所擺設的祭壇 

不同於都市大廟採企業化經營,開創自己的宗教社群及其捐款;這座宮廟則與村庄緊緊相依,由村民輪流擔任「首士」及「爐主」,並向家家戶戶收取「丁錢」、「戶錢」,共同籌辦每一次的法會。

儘管村民散居於河谷各處,但因為祭典而得以交流,並培養出獨特的地域認同。該地域分為十二區,各有一座代表性小廟。每逢節慶,村民將這十二尊神明的牌位請至地方廟接受眾人祭拜,這代表地方上大大小小的神明都參與了法會,整個社群重新凝聚在一起。

年度爐主及首士名單

在地信仰與村庄共生共榮,亦隨著村莊衰頹而式微。近年來,受到村庄人口遷移、人們觀念改變、土地開發的衝擊,讓在地信仰的傳承越來越不容易:

一位阿姨說:「我們村裡40幾歲這輩的,有些人搬去市區了;那像我們還住在這裡的,平日也在市區上班,小孩送到外面上學,所以都靠老一輩處裡廟裡的事;我們只是偶爾幫忙準備供品,和長輩『拿香跟拜』而已。」雖然也有外人遷入,但村民們說:「他們都關在自己的農舍豪宅裡,不和我們往來。爐主去拜訪時,沒有人願意繳丁錢,而且有些人也不來我們廟裡拜拜。」漸漸地,村子裡只剩下老一輩籌辦祭典,缺少後輩傳承。

土地糾紛影響信仰傳承

首先是地方廟重建計畫受阻——因為廟蓋在「私人土地」上。原本先民們約定共有的廟地,由於歷代政權制度更迭,土地產權輾轉被登記至某一家族名下。以往老一輩「地主」仍承認舊慣,相安無事,直到當代「繼承人」開始主張「私人產權」,才和廟方發生糾紛。

另一則事件肇因於外地人買地蓋農舍——新地主是個基督教徒,他認為土地上的伯公有違個人信仰,並主張「處分私有財產的權利」,於是移除了象徵神祇的靈石與香爐。此舉卻引起村民公憤!住在隔壁的大哥氣憤地說:「我們村庄的土地都是因為伯公保佑,大家才能安居樂業,所以地主當然要負責供奉伯公;而且前地主也特別交代過了,還因此低價讓售,他怎能違反承諾!?況且伯公是大家的,他竟然還蓋起圍牆,不給村人進去拜拜,太超過了!」

豪華農舍內的小廟只剩下建築物,石頭伯公與香爐不知去向

廟地糾紛背後的動力,不僅僅是資本與現代法律的進入,更反映了新舊居民、世代之間的觀念衝突。從農村到郊區,現代化衝擊了村民習以為常的地景、社會關係與精神世界,所謂的社區/共同體從物質到精神上逐漸瓦解。現代化帶來發展的機會,然而人們為了生計與前途,經常無意識地放棄了社群;發展的代價是失根。

 

圖文/陳泉潽 打狗出身,貓大畢業。童年時悠遊紙上山河,長大後走踏人間景色。

Featured Posts
Recent Posts
Search By Tags
No tags yet.
Follow Us
  • Facebook Long Shadow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