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用鏡頭記錄消失的高雄-攝影家顏明邦


顏明邦 攝

顏明邦 攝

「在高雄,如果看到有禁建、鐵皮屋的,那都不會(留)很久。」-顏明邦。

顏明邦是高雄的攝影家,小時在燕巢長大,至今在腦海中仍烙印著鮮明的農村意象。年輕時在東方工專(今:東方設計學院)讀書,跟攝影前輩許淵富[1]老師學習攝影。後來上台北工作,從事婚紗攝影、商業攝影、做暗房沖洗等作業,在 80、90 年代的台北打拚。這一去就是 11 年,直到 1993 年才返回高雄,於三民區成立明邦攝影工作室。原因是他發覺:「整個農村都變成水泥屋」,從地景變遷,喚起他年少時的鄉土情懷。

從農村變水泥屋的,不只燕巢,而是整個高雄經歷都市化的過程。老師回憶起三十幾年前初到三民區時的景象,一望四周都是稻田;但誰也沒想到,如今已車水馬龍、高樓林立,成為高雄的核心。或許正是這股返鄉情懷,成為日後在城市中找尋「新/舊」時空轉變題材的動機。

一種預感,紀錄高雄地景變遷

與顏明邦老師相遇,是在果菜市場北側住戶剷平那天,老師從機車上俐落起身便拿出相機朝飛揚的塵土與高舉的怪手對焦。幾分鐘後,他看我也在紀錄便和我聊起來、邀請我到工作室坐坐。日後去工作室拜訪老師,這下才知道老師會去記錄,除了地緣關係之外,其實還有一種預感,他說:「在高雄,如果看到有禁建、鐵皮屋的,那都不會(留)很久。」

「預感」乍聽之下很玄,但如進一步挖掘從何而來,便可以發現這跟老師近幾年拍攝紅毛港遷村、眷村拆遷、鐵路地下化工程、五金街拆除等都市革新工程有關。

特別是 2007 年的藝術行動-「彩妝紅毛港」,包含顏老師在內共三十幾位藝術家發起,在遭拆除的紅毛港聚落,進行藝術創作及影像紀錄。當時可謂轟動全台,不止吸引數家媒體大幅報導,也引來高雄市政府關切。對此,老師表示,他們的創作初衷,是想為這幾百年歷史的聚落留下一點紀錄。一面看著投影在布幕的照片,老師低聲地說:「紅毛港,我看到種圖片都會有一點感傷,我要傳達的是這些人要何去何從。」

延續關注地景變遷,以及對人將流離失所的關懷,顏老師也紀錄 2016 年果菜市場北側住戶的拆除過程。顏老師說,他會從較高的角度來拍攝市場,連同五十樓也一起攝入,一方面因為:「要有地標去詮釋它原來的樣貌,不然拆掉後,沒有辦法看出這裡是哪裡。」另一方面,老師認為五十樓[2]也象徵著三民區的發展。

攝影:發現台灣、發現不美

這 35 年來,顏老師累積的創作非常多,光是工作室內觸目所及就好幾幅作品,還有成堆的器材、整間的相冊和檔案。他爽朗地笑著說,這些花了不少錢;但是老師鮮少出去競賽,他謙遜地表示,攝影不為別的,就是個人興趣。目前已公開出版兩本作品集,分別是:《與海共舞》、《「時空」轉換,兩樣情-顏明邦個展》。

顏老師現在的工作重心擺在經驗傳承,定期在工作室授課,偶爾也舉辦攝影藝術講座,邀請在地知名攝影家座談。此外,他也醉心於手工黑白沖洗,並加以彩繪,在黑白相紙上塗上一層清透卻帶勁筆觸,老師認為:「把那種情緒加進去,我想這是最過癮的。」

不同於 90 年代記者出身的攝影家,他們將鏡頭鎖定台灣諸多重大社會事件,見證台灣民主化的歷史。老師則是在工作之餘,走遍台灣、親臨自然,投身拍攝生態及風景。至 2000 年前後,才有比較多關注社會變遷的作品,如: 921 大地震、紅毛港遷村、眷村拆遷等。對這樣的轉變,他說:「攝影應該是去發現台灣,發現我們住的地方有一些『不美』的部分。」

 

  1. 許淵富老師,生於 1932 年生於台南。他獲獎無數是南部重要的攝影名家,曾踏入教育界服務,孕育許多線上知名攝影家,開創南臺灣的攝影風潮。

  2. 長谷世貿大樓。

Featured Posts
Recent Posts
Search By Tags
No tags yet.
Follow Us
  • Facebook Long Shadow
bottom of page